直接觀看文章
2009/08/28 / kslintw

亞洲金融家 9月號

cover Sep

面對災民,馬總統說:「我不是來了嗎?」

 林向愷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造成人員與財物重大損失。救災過程中,馬英九充分暴露「一切都不是我的錯」的心態,他先將責任推給中央氣象局預報失準以及地方政府未能及時且正確提出受災地區緊急救援的需求,接著又將水患歸因於民進黨政府八百億元治水計畫執行失當。面對外國記者質疑此次風災政府的準備是否充分,馬英九更露骨指責災民事前缺乏準備,堅持待在家園,沒有提早撤離,才導致損失慘重。巡視災區時,只關心災民家中所懸掛與蔣經國合攝的照片,面對災民,不僅手足失措,只會說出「我不是來了嗎」以掩飾其危機處理能力的不足。

  此次風災同時凸顯馬團隊執政心態不當以及台灣發展策略的偏差。馬英九雖是台灣民選總統不再是「外來政權」,但馬政府還是高高在上的「外來種」統治階層。「外來種」統治階層,就像台灣一些在地生產的高級水果,「本土種」雖能適應在地的土壤及氣候,無奈賣相不好,無法與進口的競爭。果農為提高產品競爭力,就引進「外來種」的花芽,嫁接到「本土種」上。這種嫁接方法所生產的「外來種」水果,品質不輸進口品,價格又有競爭力,很受市場歡迎。然而這些「外來種」終究不是「本土種」無法落地生根,必須依附「本土種」提供開花結果所需的養分才能存活。馬團隊不乏學歷傲人、經歷耀眼的成員,但無法深刻體會台灣人民的痛苦,缺乏對人民負責的擔當,只知待在台北市過好日子,看不出對台灣這塊土地有絲毫的認同。面對風災,馬政府不知如何運用公權力以減輕災區人民的痛苦,無視「政府為人民福祉而存在」最基本的價值,心中只有「中國價值」而無「台灣主體」意識。當美日政府主動伸出援手時,馬政府不敢激怒中國寧可置災民生死於不顧而加以拒絕。就連在災民急切需要政府救助之時,馬政府仍未全心全力善後,繼續開會研商他們最關心的與中國簽定ECFA相關事宜,親中腳步並未因風災而放慢,馬團隊其實比「外來種」高級水果還不如。

  一年多來,馬英九熱衷於接受虛構的「九二共識」與中國協商,無限制的經貿開放,型塑中國成為台灣唯一希望所在。他的治國遠景缺乏「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人民過的是否幸福漠不關心,亦未用心解決長期錯誤的經濟發展策略對台灣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對人民身家性命安全所造成的威脅。台灣人民所要的「幸福」不只是追求更高的每人平均國民所得,而是要從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家庭所得與財富分配,社會和諧與團結,生存與發展的自由選擇權,以及國家尊嚴與安全等各面向,體驗到、感受到富足、安全與尊嚴。一年來,馬英九在這些方面幾乎繳了白券。在實踐層次上,台灣人民所要的「幸福」簡單的說就是要馬政府將過去只注重商品生產與強調供給數量的「唯經濟發展」策略扭轉為經濟發展、社會正義、環境生態三大面向均衡發展的策略。

  在這三大面向上,我們不能因經濟成長的利益,而過度開發國土犧牲生態環境的永續性,或忽略經濟財富分配的社會正義。當然,沒有經濟發展,政府財政就不可能支撐社會福利龐大的支出,社會不富足,多元有深度的文化就很難產生。當三者發生衝突時,過去政府往往會捨環境保護與社會正義而就經濟發展。史丹福大學邁爾(G. M. Meier)教授與哥倫比亞大學史迪格利茲(J. E. Stiglitz)教授則指出開發中國家不應過度注重GDP的成長,而應注重「以人為本」的均衡發展。經濟發展過程中「先成長,再清理環境」的思維早已被證明是成本過高且無法維持成長本身的永續性。過去,我們過分偏重高耗能與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導致台灣環境品質不斷地惡化,大量排放溫室效應氣體。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自1990到2003年間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數量,台灣排名第八,而年增率則高居世界第一。另依據2008年的統計,台灣高耗能產業(如:鋼鐵、石化、造紙與水泥業)使用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卻創造百分之三不到的GDP,顯示台灣產業結構必須調整,否則很難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此外,高耗能產業持續發展,用水量不斷增加,水源配置失當,造成台灣水源嚴重不足;而超抽地下水,導致沿海地層下陷,此次高屏沿海地區嚴重積水就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馬政府上台後,雖然強調節能減碳的重要性,但只注重消費端一些細枝末節的減量工作。其實,為確保台灣生態環境的永續性,馬政府必須積極提升能源與資源使用效率,改變能源與資源使用結構以及調整產業結構以減少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抑制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馬政府更應藉這次危機,發展再生及替代能源以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如此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最後,馬政府應揚棄奉從「中國價值」的意識形態,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發展價值。將目前只有部分財團及企業主享受得到的「到中國複製台灣成功的經驗」的傾中策略改為讓更多在地台灣人幸福的「將先進國家成功經驗引進台灣」的進步策略,如此亦能彰顯台灣是一個重視「永續發展」的國家。

發表留言